景德镇陶瓷大学红砚社4年创作400余件红色文化作品
□通讯员 李明文 本刊记者 陈艳伟
《江西教育》2024年10月刊中专题报道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红砚社4年多来,用脚步丈量祖国红土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400余件高质量红色文化作品的先进事迹。
2024年暑期,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陶大)美术馆里,有一群身影依然在忙碌。他们就是陶大红砚社的学生们。
2020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署全省高校开展“红色走读”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组团,开展“云上游”、实地走,结合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创作“红色走读”作品。正是这一年,红砚社应运而生。
“红砚的意思就是以书画、陶瓷等艺术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青春底色。”红砚社社长、陶大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夏子龙如是说。
4年多来,红砚社已成为江西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大学生先锋团队,60余名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祖国红土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红色记忆》《回望峥嵘读初心》《学子丹心写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400余件作品,多次在江西省高校“红色走读”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团队成员连续四届受邀参加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论坛并作分享,作品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和“最具感染力奖”。
追寻更追问
2024年暑期,红砚社成员、陶大机电学院2020级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倪永恒步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楼序厅,一座雕塑映入眼帘,雕塑造型是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一支步枪的扳机,直指苍穹。
“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三次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我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倪永恒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参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厚重的文献资料、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仿佛把他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序厅的‘石破天惊’雕塑外,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军号、马灯、草鞋、革命烈士遗书等。”他说,作为红砚社成员,要创作更多有内涵、有温度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这里,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年多来,红砚社的青年学生既线上“云游”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也线下实地走读革命旧址、纪念馆,用脚步丈量江西这片红土地,用心感受每个历史事件、每位革命英雄、每种革命精神。
陶大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曾德生认为,“红色走读”重点在“走”,青年学生在走读中感悟,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地,实现课堂思政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从南昌到瑞金,从井冈山到于都,红砚社的青年学生在实地走读中学习党的历史,既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不断线”,也把“红色走读”这堂爱国主义教育大课上得更实、更活了。
“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竟牺牲了4.8万余人,其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就有15744人。”在井冈山,红砚社成员、陶大2020级中国画专业学生罗嘉霖与其他成员一起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八角楼,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当她了解到大多数革命先烈牺牲时只有20岁左右时,她不禁发自内心地追问:是什么让20岁的他们不畏惧死亡?又是什么让20岁的他们的生命价值超越了死亡?作为20岁的我们又能做什么?“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要用实际行动让井冈山精神绽放青春光芒。”罗嘉霖坚定地说。
瑞金、于都、兴国,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行走,红砚社成员、陶大2021级书法专业学生王锦程感慨万千:“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在这里开启,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八子参军》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钦佩不已,《苏区干部好作风》山歌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的工作作风。我们要争做苏区精神的传人。”
“走在‘小平小道’上,亲身感受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吸收着伟大思想的精神养分,深切体会到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红砚社成员、陶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梦洁这样表达参观小平小道陈列馆后的感受。沿着“小平小道”,追寻伟人足迹,她仿佛看到了当年邓小平同志坚定的脚步与深邃的目光。
“每一次走进历史发生地,都是我们对英雄的一次凝望、对初心的一次叩问、对历史的一次回眸,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红砚社成员、陶大2020级法学专业学生蔡航说。
青年人应该追什么样的星?曾德生表示,陶大红砚社的青年学生用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就是追寻在党的百余年光辉历史中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以他们为榜样,涵养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走新”更“走心”
记者第一次见到夏子龙,是2020年12月1日,在江西高校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巡回展。长长的展台上,一幅名为《红色记忆》的书画长卷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站在书画册页作品前,理着平头的夏子龙特别精神,他耐心地向前来观展的高校师生介绍这幅作品。“整幅作品长12米,由8幅水墨国画、16张书法注释和18张烈士遗书手记的誊抄拼接而成,作品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高校师生一边欣赏作品,一边聆听夏子龙的讲解,不时称赞这件作品“走新”更“走心”。
谈起这件书画册页作品,夏子龙说,创意的灵感来自他和红砚社成员实地走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经过10余天的研讨、尝试、探索,他们最终决定以册页作为创作的表达方式。“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创作中的挑战,试用过多种材料纸张,尝试了多种排版设计……”夏子龙说,他感觉有股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大家。
记者与红砚社的青年学生对话,他们都说,“云上游、线下走”契合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沉浸式学习不仅增进了情感认同,更加深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理解。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年的春季学期刚开学,红砚社的成员们便商定创作百米长卷书画作品,致敬建党百年。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他们从素材整理、创作、定稿到装裱,历时150个日夜,完成由58个主题内容、8万余字小楷、200幅画作组成的《学子丹心写辉煌》创作。随着百米长卷书画作品缓缓展开,党的百年风华也在红砚社的青年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幅作品在第二届江西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论坛暨“红色走读”优秀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回首创作的过程,倪永恒至今记忆犹新。创作进度墙清晰记录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他在一张没有单臂长的桌子上,写下了8万余字小楷。
红砚社成员、陶大2019级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王翔负责国画创作,他一天最少要画三张国画。挑灯夜战,当画作不满意时,他坚决要求重画。在他的眼里,每张画作都要对得起这幅百米长卷背后的历史。王翔说:“从党史中,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胜利、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更感悟到我辈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
陶大材料学院201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吕龙辉是红砚社首批成员之一。红砚社刚成立时,他就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幅百米长卷创作完成时,他如愿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大学毕业后,吕龙辉选择了参军入伍,扎根祖国边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国防事业。
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如何将红色元素、革命精神融入作品创作?如何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内涵的作品?这些一直是红砚社努力的方向。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
红砚社成员们多次商议后决定,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创作。46种精神创作46幅“书画+篆刻”组合作品,历时6个月。“我们用细白文,吴让之篆刻风格,创作了长条古玺、楷书印、隶书印等。”红砚社成员、陶大2020级书法专业学生杨东昊介绍,为了让46方印章不雷同,实现每一方印章的艺术创作和对每一种精神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他们常常彻夜难眠。“每一方印,不仅仅只是一枚印章,其中还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力量。”杨东昊一人就创作了其中的23方印章,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
2022年9月2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之际,陶大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升旗仪式暨“美术思政”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这46幅“书画+篆刻”组合作品,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学生无不被震撼。
但是,红砚社的青年学生并没有停下来。他们发现有不少画作还可以精益求精,于是决定创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画作的“2.0版本”。
读大一时就加入了红砚社的青年学生奚若慈,为了创作好照金精神画作,她连续奋战了15个夜晚。“前后修改了13稿,每一次的修改,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奚若慈说。
如今已在陶大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的黄冰冰对一年前的创作场景历历在目。“有时不小心画错了一笔,整张画作就前功尽弃。”她说,重画最多的一件画作,她画了5次,虽然很苦很累,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收获满满。
罗嘉霖本科毕业后考取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如何用画作去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内涵,既需要灵感,也需要深入思考。”谈起“两弹一星”精神画作的创作过程,她说,他们把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人民日报》头版作为创作素材之一,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如今已成为陶大思政课教师的程美琴,尚在攻读研究生时,就作为红砚社成员参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书画创作。“那段创作经历非常难忘,我负责查阅资料,由此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而今,她把红砚社创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书画+篆刻”组合作品的全过程作为案例,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沉浸式的思政课最能打动人心。”她说。
“近年来,学校倾心打造‘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引导青年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将现实与历史深度结合,把红色文化资源转换为生动课堂,将红色基因转换为学生成长基因,红砚社青年学生用心用情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赋予了红色文化以青年思考、艺术语言和新时代表达。”陶大党委委员、副校长胡银娇说。
传承更弘扬
“在红色走读中,我们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如山的信仰、如铁的信念、如磐的信心……”2024年6月28日,在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成立仪式暨第四届江西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论坛上,红砚社成员、陶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梦洁以“在红土地上读信仰”为主题,分享红砚社成员4年多来开展“红色走读”的故事,在多个平台直播,总浏览量达2490万次。
“这次的分享稿,我前后修改了6稿。”赵梦洁说,之所以一再打磨,不仅要把红砚社的故事讲给青年学生听,而且希望能把他们4年多来感悟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传承红色基因,让其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红砚社成员夏子龙、蔡文婷和王露瑶,他们或受邀参加江西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论坛,或参加“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我们不仅要做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也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记者了解到,红砚社的青年学生经常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带着他们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讲述这些红色书画作品和其背后的故事。2023年4月,红砚社的青年学生联合学校同心圆青年志愿者协会、国旗护卫队的60名志愿者到景德镇市第二十二小学开展“精神谱系进校园 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升国旗、唱红歌、绘党史、创作红色主题书签,共同为少先队员们上了一堂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课。
对于红砚社成员蒋昕钰来说,以创作红色艺术作品的方式参加驻景德镇某部慰问,是她一生难忘的经历。2022年春节前,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和红砚社团队成员创作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政治建军”等18个主题瓷盘,赠送给驻景德镇某部,表达陶大师生对部队官兵的崇敬之情,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除了线下活动,红砚社的青年学生还通过线上传播红色文化。红砚社成员蔡航、汪治宏等负责视频拍摄、剪辑工作,他们创作的《追寻》《回望峥嵘读初心》等视频作品通过网络传播后迅速“走红”,赢得上百万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青年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动力源泉。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红色传承为志、以翰墨丹青为歌,用青春奋斗书写新画卷。”夏子龙说。
陶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表示,学校专门开辟场所,建设了学生红色文化艺术作品陈列馆——润心馆,青年学生创作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将在润心馆内永久陈列、展示,以此激励更多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