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到北疆的青春印记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有这样一群陶大青年,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响应时代的召唤,在遥远的西部书写青春的华章。今天,让我们跟随许鸿鸣,漫步北疆,探寻一位西部志愿者最真挚的行动轨迹。
初见北疆: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2024年夏天,刚履毕业之途的许鸿鸣怀揣满腔热血与赤诚来到这边疆之地,她看见横亘天际的阴山山脉,富饶肥沃的河套平原,闻到干燥的风裹挟砂砾的味道,听到远处驼铃悠扬……这片陌生而辽阔的土地给许鸿鸣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她第一次明白何为“边疆”。
大学期间,许鸿鸣曾参与多次活动,每一次实践都让她在实干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这些经历让她更坚定了与祖国西部共同发展的决心。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许鸿鸣,每一天都充满了苦恼与迷茫,但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奋斗,她已经由最初的青涩懵懂的校园学子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工作者。
破茧之路:在服务中磨砺成长
工作初期,环境、地域差异和浓重的当地方言让她无所适从,尤其是当地浓重的方言让她沟通困难,工作上需要熟悉的50多个景点和新媒体运营更是让许鸿鸣万分苦恼,但她深知,克服困难才是这份工作的意义。
没有发过公众号,她就在网上自学编辑与运营;不熟悉的旅游资源,她就反复研读景点资料;没接触过讲解工作,她还是下足功夫,背下了8000多字的讲解词,只为将艺术馆内红驼文化的历史铭记于心,为游客流畅自如地介绍其中的渊源。
心有远方:收获与启程的新起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辛勤耕耘迎来了收获,许鸿鸣成为戈壁红驼艺术馆的一名讲解员,她编写的推文也被市文旅多次局转载。
许鸿鸣(左二)
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参与文旅宣传片的拍摄,为发展乌拉特后旗的旅游推介贡献自己的力量。最让许鸿鸣自豪的是,她有幸见证“全国火撑数量最多的民间祭火仪式”世界纪录的诞生。作为祭火志愿者,她用镜头记录下56个火撑同时点燃的壮观场景,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夺目光彩。
回首在乌拉特后旗的日日夜夜,许鸿鸣感到无比幸运,她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热情友善的领导和同事,他们教会她许多东西,彼此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那些人与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深深印刻在许鸿鸣的心中。这些经历让她成长,更让她看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挑战和美好始终并存,等待她去探索。
许鸿鸣,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24届毕业生,2024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旅游服务中心。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校级奖学金7次;获得“优秀毕业生”“自强自立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 学生组织“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景德镇陶瓷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