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并不宽阔却十分整洁的实验室,摆放着各式仪器,里间摆放着几张办公桌,其中一张,便是徐彦乔的座位。在这间屋子里,徐彦乔度过了四年的博士生涯。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2017级博士班班长徐彦乔,自本科至今,已在我校度过了十一个春秋,即将圆满毕业。
十一年间,徐彦乔获得过许多荣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西政府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无疑是一段一眼就可以看出努力奋斗过的岁月。但十一年间,他也曾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比如读博这件事,他思考了很久,徐彦乔回忆道:“我记得当时截止报名是在一月末,我直到一月初才去报名。就因为心里那一点热爱。”科研不是一件称得上有趣的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有时为了一个数据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只要热爱,便能长久。
徐彦乔记得导师最常讲的就是希望大家用辩证的目光看待问题。正如科研看似是一件枯燥的事,可每当进行到一个阶段,获得一点成果时,都会备受鼓舞。
就读期间,徐彦乔已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Colloid andInterface Science》、《Nanoscale》、《Chemistry-A EuropeanJournal》、《Optical Materials》、《化学进展》、《无机材料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7篇,远超过博士毕业应发表论文数。
尝试,是徐彦乔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的方法。17篇论文的背后,有无数次的尝试,并不是每一次迸发的想法都能够得到验证,失败与成功有时是一线之隔。
万事开头难,徐彦乔第一次发表论文是在研二时。受到经验不足的制约,导师并不十分满意,给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由于论文需要以英文撰写,涉及到许多专业词汇,只能通过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来扩充词汇量。第一篇论文的产出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才被接收。“之后就会顺利一点,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徐彦乔说。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徐彦乔来说,也是不轻松的一段时间。2020年是徐彦乔论文产出最多的一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不能返校,但他却始终惦记着课业,每日的活动仅限于阅读文献以及撰写论文。作为第二批返校的年级,徐彦乔一回到学校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做实验,暑假两个月也没回家。
繁重的实验任务之余,徐彦乔会和朋友们一起打篮球,缓解压力。但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十分活泼的人。面对采访时的徐彦乔谈吐自如,很难想象他曾经不善言辞的模样。本科时,徐彦乔的社交活动极少,更倾向于一人独处,所以形成了不善表达的性格,以至于在研究生面试时表现不佳。徐彦乔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恰巧导师为了锻炼大家,每周都会召开组会,让每一位学生上台分享这一周阅读的文献或者实验成果。最开始确实是羞于表达,但不去做,便不知道自己哪一方面需要加强锻炼。徐彦乔想起这段经历,不禁感叹:“导师跟我们讲,组会不是为了让我们上台献丑,而是给我们一个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放平心态去对待,每次都是一次让自己提高的机会。”
即将毕业,陶大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十一年间已经深深刻进了徐彦乔的心中。回想当年本科时的情景,由于缺少教室,常常排课排在晚上;考研时,每天早晨五点就去图书馆占座;学校重视动手能力,每周都会安排物理化学实验……虽忙碌,在徐彦乔看来却是“轻松”的回忆。
对于未来,徐彦乔有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以后可以从事我现在研究的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学一样东西本来就是为了能够体现它的价值,为大家所用。”他如是说。
(编辑:欧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