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文化爱好者们最为追捧的纪录片,它讲述了故宫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而与片中情节相似的场景,也同样在景德镇三宝村上演着……
每天清晨6点40分左右,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张晓宇都会准时起床。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课程基本没有那么紧张了,但她并没有松散下来,因为每周一到周六都要去位于三宝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进行课程实践。她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件事——修复古陶瓷。听起来似乎挺枯燥,但这件事对这个“95后”山东小姑娘来说,太有魔力了,即便每天从湘湖校区出发骑自行车去三宝村要花上一个小时,即便因为工作关系她没有时间逛街买衣服看电影,即便工作时粉尘不慎进入眼睛和呼吸道让人无比难受,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热爱,所以她甘之如饴。
三宝路555号对面的院子,就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它成立于2007年8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陶瓷的物理化学基础与科技发展史、古陶瓷科技鉴定、古陶瓷工艺再现以及古为今用等,设有陶瓷工艺实验室、古陶瓷科技鉴定实验室以及古陶瓷工艺再现基地等分支机构。这段时间,因为研究所在进行整体装修改造,工人们不断穿梭其中,让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院显得有些热闹。古色古香的工作环境令不少从城市中心来到此地的访客羡慕不已,仿佛走入这个院子,便与俗世有了短暂的告别,也难怪张晓宇和她的小伙伴们愿意每天待在这里,用自己年轻的灵魂向古老的过去致敬。
张晓宇戴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不断打磨手中的一个出自清代晚期的小茶壶,摩擦出来的碎屑粘在她的头发和毛衣上,她也只是随手拿了一条工装围裙搭在大腿上遮挡一下。这一天阳光明媚,春光正好,张晓宇和坐在她身后另一张工作台前的陶大陶瓷与综合材料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张桐铭并无暇关注这一切,两个小姑娘沉浸其中,醉心工作的画面实在动人。
“我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在这里进行课程实践,像我手中这个茶壶,对于刚开始进行基础训练的同学来说,修复起来大概要花一到两个月时间,而熟练之后只用一周就可以完成了。”张晓宇说,身边的朋友并不能理解她的选择,他们都觉得修复古陶瓷不像是年轻人干的事,但她并没有动摇,“只要坐在工作台前,我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我喜欢这种感觉,尤其是完成一件古陶瓷的修复之后,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比不上的。”
据了解,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迄今为止,已与国内外许多古陶瓷研究机构,如美国Smithsonian博物馆、韩国窑业技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省级考古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陶大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院校,在古陶瓷与传统陶瓷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和设备基础,目前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日用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专业陶瓷检测分析机构,这为挖掘和研究古陶瓷内涵科技价值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所凭借学校资源,经过多年的自建和共建,已经形成了“一所、一中心、一基地”的多级链式科研平台,不仅拥有了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高温显微镜、高温气氛炉等古陶瓷科技研究和鉴定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还按照古代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建造了一个完善的古代名瓷工艺再现实验基地,恢复古代名瓷工艺所需的水碓、拉坯机、柴窑、大型燃气梭式窑等设备设施,为恢复古代优秀制瓷技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清洗、拼接、补缺、打磨、着色、纹饰补全、仿釉、做旧……在陶大古陶瓷研究所,既有最先进的仪器对古陶瓷进行科技鉴定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专业修复师用传统手工来还原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我们每年都在与本地和外地的考古工地合作,修复大量古陶瓷。总体来说,专业修复师还是稀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来做这份工作,所以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危险。”古陶瓷研究所研究人员、陶大古陶瓷修复学科专业老师袁枫在采访中表示,景德镇陶瓷大学目前有两个研究生专业、一个本科专业与古陶瓷相关,有200名左右的学生,但最终通过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考察,能来到研究所实习的学生还不到10人。
采访结束时,张桐铭告诉记者,她已经决定报考陶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以后专门学文物修复方向。在这个生于1998年的姑娘脸上,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而张桐铭、张晓宇和她们年轻的伙伴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这座正在与世界对话的千年瓷都做出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