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文/余少奇、马莉、周嘉玲;图/周嘉玲)“探索华夏文明,挖掘陶瓷文化”。在我国提倡保护“工匠精神”的背景下,2017年7月22日—26日,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赴华夏文明发源地山西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与指导教师一行八人围绕太原、介休、河津、韩城四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晋陕”跨省华夏文明之陶瓷文化遗产考察。
实践队在山西陶祖塑像前合影
实践队先后赴山西省博物院、介休窑洪山窑遗址、河津博物馆、文物局、吕氏琉璃厂进行考察。山西作为我国古代北方窑口却一直被“忽视”,著名的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曾说:“改写中国陶瓷史,从山西开始”。
访山西博物馆 规划考察路线
实践队员的第一站,抵达山西省博物馆。22日,实践队在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山西省博物院的陶瓷展厅,其主要生产黄釉、黑釉陶瓷,装饰手法以刻花、印花为主,手法多样,造型朴实。通过讲解员的讲述,队员们基本了解了山西陶瓷和各大窑址的特点。实践队成员谢喻说:“山西窑口生产的陶瓷和景德镇的陶瓷大有不同,一个具有北方的雄浑,另一个却有南方的清秀。”当日下午,山西大学的曾伟博士与实践队成员共同探讨了此次实践的路线规划问题,他提出除了考察山西窑址之外,山西的古建筑也极其重要。
实践成员们在山西博物馆门前的合影
山西博物院志愿者讲解员带领实践队参观陶瓷展厅
走进晋祠 叹千年山西文明源头
23日,实践队成员在曾博士的带领下考察了太原晋祠——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园林、雕塑、壁画、碑林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实践队员们此次考察晋祠文化古迹,对考察山西古建筑文化有着重大意义。
山西大学曾伟博士带领队员参观晋祠
探寻洪山窑的秘密
24日,实践队员赴介休对介休洪山窑遗址进行考察,也有了重大收获。其自1965年5月24日成为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5月25日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00多平方米的窑业堆积区域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黄釉、黑釉刻花等古代陶瓷碎片。实践队员此次走入洪山镇,无形中也担负着记录和保护洪山窑的重任。
实践队成员在介休红山窑址前的合影
实践队田野考察介休洪山窑碎瓷片
昔日辉煌的古代介休洪山窑如今已为一片废墟
访河津历史博物馆 观吕氏千年祖传琉璃
除了陶瓷,中国古文化代表艺术的完美结合——琉璃也给成员们留下深刻印象。25日,实践队员抵达运城市河津市,马不停蹄地赶往河津市博物馆曁河津市文物局。在此,河津博物馆馆长马鹏亮与实践队进行了交流,队员们参观了该馆三楼的“河津地区文物图片展”及馆厅楼下数量庞大的石碑造像。与此同时,在与马馆长的交流中得知,当地的“吕氏琉璃”为河津乃至山西区域的琉璃代表。于是,实践队奔赴吕氏琉璃厂,在吕氏琉璃第九代传人吕谚荣的带领下成员参观了琉璃厂。作为古老中国传统工艺中独有的一种古法材料和工艺 ,中国古法琉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这使得其2008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称号。
实践队与河津博物馆馆长马鹏亮进行交流
实践队与吕氏琉璃第九代传人吕谚荣合影
古韵韩城 风追司马
最后一日,实践队赴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陕西韩城文庙、博物馆和司马迁墓进行考察。文庙展厅中的一件清代双耳瓶陶瓷以特有的青花堆叠造型使实践队成员印象深刻。
实践队在韩城文庙、博物院前合影
“此次实践队赴山西、陕西两地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其古建筑、古陶瓷的考察,更是提高了实践队成员们对于山西、陕西陶瓷的认识。”实践队指导老师余少奇说。队员们一致赞同老师的观点并纷纷表示,我国古陶瓷的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它们不仅是一笔丰厚的文物宝藏,更是可以断代决疑的重要物证,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传世品的鉴赏、收藏和文献考证上,很少注重陶瓷残片的收集与研究,以致大量的窑址和遗址内的地下宝藏多被丢弃或长期埋没。通过此次考察,实践队深知华夏文明的背后拥有着灿烂的陶瓷文化,并立志能为弘扬祖国陶瓷文化做出新的贡献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