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Notice

团情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情快讯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报道(四十一)|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实践队赴敦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8-08-09 00:15:38浏览次数:

戊戌夏日,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敦煌暑期实践队来到了中华艺术圣殿——敦煌。三十七度的高温,二千九百公里的路途,三十一小时的辗转,一路向西横跨半个中国,实践队终达敦煌。

720日下午,刚抵达敦煌的实践队放下行李,便来到了原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敦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非遗敦煌彩塑技艺代表传承人杜永卫教授的工作室,开启了本次考察的第一站。在杜老师与实践队的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杜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千年敦煌史娓娓道来,以时间为横轴,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工艺为纵轴,由表及里地为大家勾勒出了一个鲜活丰满的佛教东进过程轮廓,综合地讲述每个时期佛造像的美学特征及其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佛教传统雕塑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杜老师还分享了很多自己的雕塑创作经验,教会我们从创作中感悟,从探究中联想,在实践中论证,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态度。

当谈及敦煌雕塑现状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技艺传承人的杜老师也流露出些许担忧,虽然国家政策鼓励,但是从事传统泥塑学习的年轻人热情并不高,杜老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千百件的泥塑述说着杜老师对泥土、对造像、对艺术的热爱,同样他身上的工匠精神也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721日,实践队参观了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是传统佛教雕塑的集大成者。这次活动中,实践队通过对莫高窟的实地考察学习、对莫高窟博物馆的参观,进一步地了解了敦煌彩塑及其文化发展历程,填补了我们之前在此方面的不足,感受和领悟了千百年来丝路所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迹以及敦煌彩塑所记录的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近百年来,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本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正在慢慢地被“腐蚀”,人们更多地接触西方的审美方式和造型艺术,慢慢的,本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正在走向“濒危。莫高窟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正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交融,才产生出这般辉煌灿烂的奇迹。

722日,实践队前往敦煌博物馆进行参观。敦煌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集散之地。博物馆中陈列了敦煌历史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物,全方位地展示了敦煌由原始时代到清朝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中,展出了丝绸锦缎、绢、纱、罗等实物,给丝绸之路提供了充分的实物和参考。还有汉简以及铁、铜工具和兵器,为研究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此之外,许多文物都有着古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印记,例如1982年和尚沟遗址采集的唐朝宝相卷草文砖和1972年苏家堡墓群M3出土的唐代九宫兔砖,都富有异域风情。

 

723日,实践队前往敦煌美术研究所拜访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油画家高山老师。自1984年进入敦煌研究所临摹壁画后,高老师再也没离开过敦煌。而后为了自己的油画事业,高老师创办了敦煌美术研究所。

到了高老师工作室,高老师亲切地将他从事绘画行业几十年的宝贵经验分享给队员们,并解答了队员们在艺术学习、创作中的疑问。高老师提出,绘制敦煌壁画和油画创作只能是双线并行,将二者合一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并且最后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于壁画创新,高老师做了许多尝试,逐渐将洞窟壁画人物形象调整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模样。队员们从和高老师的谈话中感受到高老师对敦煌壁画的热爱,也正是这样的一腔热血,才能支撑着他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历史是时间和人、事、物的沉淀。正如敦煌一样,从平淡走向繁盛,从喧嚣归于平静。敦煌安静地伫立,在深远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博大的光彩。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实践队成员在这次敦煌考察之行后深深的感悟。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了解到,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下,对于新时代学习艺术的青年来说,坚持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